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986462/answer/46350312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各人的家境:
S的家里是单亲,属于德州中产阶级中下层,真正的普通人。
L的双亲都是普林斯顿的Prof,而且还著书立说,绝对是上中产。
R是刹帝利,爸爸是开宾利的妇科医生,印度土豪,所以虽然R本人收入相对不济,但是加上啃老之后是四人中过得最宽裕的(L虽然家境殷实,但是爹不亲娘不爱也是没办法,不像R,爹妈离婚之后抢着给他钱)
H也是单亲家庭,家境和S类似,但是靠着Pasadena有套房,也算不错。
Penny的家境我们所知最少,只知道她来自Nebraska,但是至少她爹出现过,比较符合我们对Nebraska州红脖子农民的印象,所以家境应该算是和S比较接近,N州比德州还穷一些,所以可以说是这些人里面家庭条件最差的了。
各人的职衔和收入:
Sheldon,Assistant/Associate Prof,120-150K USD/yr
Leonard,Scientist II/III, 90-110K USD/yr
Raj, Scientist I/II, 80-100K USD/yr
Howard, JPL Mechanical Engineer, 80-100K USD/yr
Amy+Sheldon:190-230K,四家中收入最低。
Penny+Leonard:300-330K。
Howard+Bernadette:330-400K(不确定因素比较大,毕竟B的收入已经脱离现实,不好估算上限)。
Raj+Emily:320-450K(Emily作为医生,收入上限非常高,见上面的分析)。
Stuart: 20-40K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1999)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14494
导演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主视角的、希望使观众主动代入的方式来暗示这种人格分裂的倾向。包括一开始 Norton 说,他总是在飞机上醒来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身在此处,其实是 Tyler Durden 将他带上飞机。
在扶梯上的擦身而过,电视里隐藏在众人中的 Tyler,一帧的画面一闪而过 ... 等等,都在戏弄观众的潜意识。
片中有多次一帧的 Brad Pitt 一闪而过的画面,完全就是 Brad Pitt 剪色情画面帧进儿童电影的手法,分别在:
1.在4:07处,Edward Norton 面对复印机,复印机来回第二次的时候,
Brad Pitt 出现在复印机旁;
2.在6:19处,医生拒绝给药 Edward Norton,转身离去时,
Brad Pitt 出现在医生身旁;
3.在7:34处,辅导员宣布各自分组倾诉时,
Brad Pitt 出现在辅导员阿伯身旁;
4.在12:37处,Edward Norton 目送 Marla 离去,左边女人走出门口时,
Brad Pitt 出现在画面右下角;
5.在影片结尾,大厦倒塌,画面拉伸闪现时,
Brad Pitt and his "nice big cock"出现在整个屏幕。
在20:20处,Edward Norton 下榻的宾馆房间里面的电视广告,
Brad Pitt 出现在电视广告里,前排最右边那位"Welcome!"的就是他。
http://cul.qq.com/a/20150512/007476.htm
两次汉语的革命上。第一次革命规模小一点,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而发动的语言革命,却是极大地改变了汉语。五四运动再一次爆发的语言革命。
大家知道佛教首先是一种哲学,中国哲学诸子百家,后来还从中演化出宗教化的道家。比如《心经》里面很著名的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鸠摩罗什翻译佛经时,他借用了两个已经有的字,但是给这两个字创造出了全新的意义。在此之前,“空”是很具象的,坛子里没有米,水缸里没有水,很具体。“色”是什么呢?“目遇之而成色”,眼睛看见的,花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特别实的实体。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后,这两个词的词义就扩张了,变成了哲学性的、世界观的、抽象的表达。这时的“色”泛指世界上所有物质性的存在,而“空”完全就是很哲理的一种境界了。
“世界”,过去汉语里面没有这个词,也没有这个意思。在“世界”出现之前,中国人大概是用“天地”这个词,但“天地”是客观的,而“世界”的“世”这个字包含了人生经历、生命体验,所以很明显,跟“天地”相比,“世界”有更强的哲学认识的意味。
很多形容时间的词,比如“须臾”、“弹指”、“一刹”,之前中国人表达时间不用这样的方式,这些都是佛经里面表达时间快的特殊计量单位,今天听起来像形容词,其实是很准确的计量单位。以上是一些小的时间单位,佛经里面最大的时间单位叫“劫”,我们今天说“劫难”,就用佛经翻来的意思。有个成语里面还保持着这个词的佛教意义——万劫不复,那里的“劫”就是时间单位。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们,尽管他们后来在改革中国的道路上发生了分歧,但是在刚刚开始改造中国的原点上他们都是从语言开始的。为什么从改造文言文开始?因为当时的语言已经不适应新社会,不能适应一个正在发生剧变的世界。所以需要革命。语言革命,文字革命。
http://dajia.qq.com/blog/479032058039277
达尔文早在1871年发表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里就注意到,自然淘汰的机制与性选择的机制存在矛盾。譬如华丽的尾羽显然极大地增加了雄孔雀的生存风险,但是这个累赘之物在性选择的过程中却是一大优点——雌孔雀就爱它。累赘原理(“风险越大,机会越多”)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在一个社会之中,合作的收获有多大,背叛的风险就有多高。所以提前知晓合作对象的可靠程度,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非常重要。相较于那些代价便宜的合作信号,昂贵的合作信号更值得信任。便宜的信号很可能是伪装,因为随便一个个体都做得到。代价高昂的信号则不同,它需要发出信号的个体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因而更真实,更值得信赖。
显然,那些奢侈或炫耀、效率低下、充满危险与痛苦的身体行为都属于累赘行为,也是代价高昂的合作信号。动物使出它们,根本目的就在于测试社会联系的牢固程度。雌孔雀以此测试性关系,雄狒狒以此测试等级,卷尾猴以此测试同盟。
人类也是这么做的。在建立朋友关系、浪漫关系、同盟关系、商业关系等等社会联系时,判断一个同伴给出的承诺信息是否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对方施加一个高昂的代价,来评估对方“购买”这个代价的意愿。由于身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最常见的代价就是身体本身。古罗马的战士会彼此捏住对方的睾丸,来承诺对方不负生死;即使有传染病菌的诸多危险,恋人之间仍旧坦然地深情长吻;朋克则用文身的法子寻找彼此的认同。
古希腊时期的法庭证人得按着自己的睾丸发誓,古罗马战士会捏住对方的睾丸来承诺生死。我们甚至能够从作证(testify)与睾丸(testicle)的关联中看到身体在社会关系里的中心地位。否则,亚伯拉罕不会要求他的仆人发誓的时候说这么一句:“请把你的手放在我的大腿底下。”(《旧约-创世记》第24章第2段)
(在社会性的基础上,因为同源竞争和行为可预测需求,任何选择都有降低风险的目的,任何路径也因此增大了偶然性。)
http://dajia.qq.com/blog/422418104961024
竭尽全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阶段,也是精神上感到最正常、最安定的阶段。那时你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让生命运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价值。即使世界上谁都不承认你,你的生命和你的家庭也会视你为栋梁,你是不可缺少的,而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不可缺少”和“不可代替”。同时你没有时间过分地凝视你自己,而专注去捕捉每一个外在生机的精神和肉体状态,是一种非常健全的状态,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下动物园的动物和森林里的野兽的区别就可以明白。
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认为: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野生动物通常不会发生诸如自杀、手淫、伤害后代、恋物癖等行为,也很少发疯或是得胃溃疡,当一些动物也处于一种和人类相似的“非自然状态”时,也同样会出现以上类似人类的病态,如动物园里的动物就是如此。
而对于中了大彩而不需要再为生存努力的人们来说,实际上是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拟似的“社会的非自然状态”,就像一只野兽离开必须自己奋力生存的环境,进了吃喝不愁的动物园。
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叫做“不值得定律”,其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就会敷衍了事,因为就是成功了对他(或她)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而对于不经过自己的奋斗幸运中了大笔彩金的人来说,可能人生中的一切都不值得做了。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个自己所做的事情连缀起来的彩带,而当人生陷入无追求境地时,那一定是一个不值得一活的人生。 一位日本网友在谈到关于彩票中彩的见解时说:中彩对于人生来说,会使人丧失人生的意义。
如何解决中年危机:18世纪的一位哲学家可以帮你
http://cul.qq.com/a/20150922/013990.htm
在1734年的苏格兰,大卫·休谟处于土崩瓦解中。在未来三年中,他不仅成功康复,还写成了他的书《人性论》。在他的论文中,休谟拒绝了传统宗教和哲学对人性的描述。他认为,没有灵魂,没有连贯的自我,没有“我”。
休谟真正伟大的想法:最终,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不重要。经验本身就足够了。你放弃上帝或“现实”,甚至是“我”的时候有何损失?月亮还是一样明亮;你仍然可以预测到下跌的眼镜会碎掉,你仍然可以采取行动,抓住它;他人痛苦时,你仍然可以感到共情。
佛陀怀疑一个万能的、仁慈的神的存在。在他关于“空”的学说里,他认为我们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他说,我们的自我意识同样是一种错觉。佛教圣人那先比丘(Nagasena)阐述了这一想法。他说,自我就像是一辆战车。战车没有超越性本质;它只是轮子、框架和手柄的集合。同样,自我也没有超越性的本质;它只是观念和情感的集合。
休谟确实可能知道佛教哲学。事实上,他曾经在欧洲几个地方写他的《人性论》,在那些地方,佛教哲学知识都是可以获知的。
无论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岁必然会深陷危机
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wy20180905.html
中年危机的传统解释是: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可能性在减少。世界已经被自己的能力所测量。
年少的梦想消散,你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小的现实。这正说明,你远方的地平线,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种进化心理学上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部分动物,在超过繁殖年龄之后,会迅速衰老死亡。只有人类,在繁殖期之后,依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长达数十年的衰老,其实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奇迹般的本领。中年危机的原因,只能说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活得太长了。
对生活的满足感从青春期的U形曲线的一端,滑落到了曲线的最下方。中年危机的原因,只能说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活得太长了。如果你努力活得再长一点,到了60-70岁的年纪,平均幸福指数会再次增长。
老人年更满足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预期降低。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dilip v. jeste 通过大量对脑部应激反应的实验发现:老年人的大脑与年轻人相比,对于刺激和奖励的区域反应相对不够活跃。有趣的是,只有当人们像老年人一样对于刺激和奖励不那么敏感之后,才可以更成熟的思考问题,更从容的对待生活,更睿智的做出决定。他们会更感激生活所给予他们的一切。不会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样轻易抛家弃子,跑去南太平洋的岛上流浪。
这是一种长者的智慧。
dilip v. jeste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睿智的老人”这一共同形象。在人类社会中,这类老人担任了忧伤的中年人的导师,教导他们如何从生活中得到快乐,更好的处理自己的心理危机。满足而睿智的老人,不仅是一种有趣的人类文化现象,同时还有着生物学上的依据。
如此说来,那些难以感到满足的中年人,其实和他的外部境遇关系不大。中年危机,只是和年龄相关的一种情绪模型,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这些研究可以让人们更了解自己,学会更负责任的生活。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问题。
我身边的朋友,在听说了这些研究成果之后,往往会长吁一口气。
他们发现:原来,想辞职去阿拉斯加打渔的,并非只有我一个。原来,想不告而别去西藏远足的,并非是因为已经不爱妻儿了。理解了中年危机是深藏于人性的普遍现象,才能更理解自己,心理危机也会变得更容易应对。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乔治·奥维尔在四十岁时的感叹是错的。生活的本质,并非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理解中年危机的生物学起源,会让人感激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的家庭、朋友、和工作。这些,其实是一个胜利,环绕着另一个胜利。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一样为生活感到满足,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请问如何克服不敢找工作的心理障碍?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986559/answer/60725135
高考结束时,我爸妈跟我说,无论上不上大学,我都需要靠自己去生活了。所以,高考结束的第三天,我一个人,揣了176块钱,买了一张44.5的火车票去了上海...两个月后,我辞职回去上大学,除去吃喝用度,还剩下1900的工资。
大学的每一个周六周末,寒暑假,我都在各种兼职,各个工厂间奔波。富士康,是我去过工资拿的最高的地方。我是夜班,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下来,饿已经算不上什么了,那种恨不得在流水台上睡个天昏地暗的疲累,是我至今都不愿再去工厂的唯一原因。
看题主想找服务员的工作,又想离家近能节省时间,题主,世界那么大,走远点又何妨?
英国人很会拍这种阴冷调的间谍片。第八页、老木逢春、永不屈服(Salting the Battlefield . 2014)三部曲,冷笑着揭露、讽刺了欧美大国的政治界和情报界的肮脏丑闻。
不像好莱坞火爆间谍片中的低级特工,高级特工打打嘴炮就能翻天覆地。
英国片也没有毁灭世界之类的可笑的阴谋,阴谋从来只有一个目的:谋利。片中的阴谋和斗争都在大众认知范围之内,也是现实世界所真实发生的。
《无姓之人》Mr. Nobody (2009)
他命运里的悲剧不因他的努力和诚恳而被避免,他幸福的降临却不是因为他的渴求和追寻而出现。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4577523/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申请参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参加夏季课程的学生。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津巴多本人则担任监狱长的角色。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一切如此真实,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色。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应该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是通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无聊的时光如何打发?于是这群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该名编号为8612的囚犯是第一天率领囚犯反抗和挑战看守权利的领导者,因此在看守们的反击中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当一系列的惩罚加诸于身后,8612已经察觉这不是一场模拟的实验、一个虚拟的监狱,而是一个“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学家设置的真正监狱”。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让看守不再折磨他,给他好的待遇,同时他提出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 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实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实验。希望就此幻灭。
津巴多事后回忆他当时的判断,他觉得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毕竟实验只进行了大概一天的时间,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就要求退出实验呢?实验还有13天的时间啊!
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结果也被监狱长的角色所逐渐控制被影响他的判断。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局外人的出现,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
而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了,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判断。
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疯狂的表演”模仿8612,希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天,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请求被拒绝后,全身出现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
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所有的囚犯后,他观察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学生囚犯身上造成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非常相似;20 多名心理系的学生从视频监视器和窗户中观察试验;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在探访之后寻访了一位神父,在神父找到了一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如何让她的孩子脱离“斯坦福监狱”,这名律师在试验的最后一天与所有的囚犯进行了访谈。
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直到试验的第六天,一名年轻的女士的到访。
当Christina Maslach接到津巴多的邀请参与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研究项目时,心里为之一动。刚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她另一重身份,是津巴多的女友。但Christina已经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助理教授的职务,正准备动身,分身无暇的她只好拒绝了爱人的邀请。
随后,离开了试验现场后,津巴多想要知道Christina对整个试验的评价。但他得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愤怒、恐惧与泪水:“你对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太糟糕了!”辩论、争吵,Christina感到害怕,面前这个不再是她熟悉的爱人,那个以爱生如子闻名斯坦福的温柔而敏感的心理学家。他们之间的立场从来没有如此巨大的对立和分歧,他们之间的争吵从来没有如此剧烈,如此漫长,留下如此巨大的创伤,她甚至无法想象以后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
这场争吵的结果是津巴多最终屈服了,从他监狱长的角色、从他对试验理性的准确和客观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向他的爱人道歉,并且决定在第二天早上终止试验。召集所有与试验相关的人一起,反省整个过程: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个如此严重的疯狂之地(madhouse)?
此刻,津巴多感到的不是失望,而是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还有他和Christina,当时他的女友,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但真正让Christina后怕的,是她作为系统挑战者、不服从者的角色:如果她一直参与试验,她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感情触动吗?如果她参与了设计,每天目睹事情的发生而产生心理的适应性,眼前的这种疯人院会不会像所有其他参与试验项目的100多个人一样,变成一种正常? 她真的不能够做出肯定的回答。
就像莫罗的那句老话:“我们都是自身经历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00793/answer/56504892
覃宇辉 ,武大心理系/提供远程心理咨询
心理学中有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之分。拥有掌握目标的人,在乎的是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够提高,他们更专注于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因此也不会为自己在陌生领域的表现而难过。他们能够一直坚持,在挫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拥有表现目标的个体,会将自己的能力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他们在乎的是别人是否认可自己的能力,自己是否能超过别人。如果自己在陌生的领域表现得不够如意,他们会陷入惊恐,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变得没有价值。
在以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对个体关心,尊重的学习氛围里,个体基本上会发展出掌握目标(比如英国的一些教育模式)。但是在中国这样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下,个体讲究的是如何超过别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一骑绝尘,把别人甩在身后。在这种情景下,个体更多地表现出表现目标。而刚刚经过高考的你,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很明显。前边的表述也一直是”别人不行,但我可以”的心态。当出现”我不能”的场合,自我评价就会降低,灰心丧气。
给你一些小建议吧:
(1)把表现和自己的能力分割开来。
(2)调整自我概念,尊重自己的感受。人的价值判断一般有两部分,一个是外在的社会规范,一个是内心最本真的想法。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只有遵循了社会规范(考好成绩,听老师的话),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为了得到关注和奖励,努力达到他人的期望(成为社交大神,在各个场合如鱼得水),以别人的期望建构自我概念(我是社交大神),忽略并压抑自己最真实的体验(我也是人,也会怯场,也会没有自信)。因此,当你感受到和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在陌生的场合怯场)时,就产生了很强的焦虑感。在这样的情景下,你需要更多地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体验为主”我在一些社交场合很有天分,但是也会在陌生的场合也会有些怯场“,而不是以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我是社交大神,在任何场合都如鱼得水“。在你慢慢从自我概念中剔除掉别人不真实的赞美和期待,尊重并喜爱真实的自己,那焦虑感也会不断降低,因为你在任何场合都是真实的自己,没有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经验。
(3)正确认识社交表现的后果,降低社交压力。题主一直在说,每次面对陌生的社交场合,想到自己可能不大好的表现,就会很痛苦。这个痛苦,其实很大程度也是来源于题主对”社交大神跌落神坛“后他人的表现反应过度吧。可能会担心别人看到平庸的自己,然后失望,嘲笑。但实际上,结果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题主一方面要正确面对社交的表现,比如好好考虑,”如果我……(表现),那可能会出现……(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在现实中找来一帮好友,然后在他们面前做出不大良好的社交表现,然后看看结果是不是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多经历几次“失败“的社交经历,或许你就能明白社交大神犯错也没那么可怕,说不定“男神”变“逗比”后还能拉近和别人的距离呢。
大学还很长,希望你能好好运用这些时光,学会把问题和人分割开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把人整个否定掉;自己构建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尊重自己的感受,把不实际的期望从自我概念中剔除,活出真实的自我。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226712/answer/63654162
成年后,孩子是否还有必要向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愤怒」?
朵拉陈 ,留美心理咨询师
成年后,向父母表达愤怒,可能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但也可能是一个非常悲伤的过程。这完全取决于,你为什么想要对父母表达愤怒,你想要从这愤怒的表达中获得什么,以及你对于自己和父母的了解程度。愤怒可以是武器,也可是工具。
一般来讲,孩子想向伤害过自己的父母表达愤怒的原因有:想要证实自己的记忆,想要父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想要向父母报仇,想要看父母痛苦,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赔偿,想要与父母建立一个【真实】的亲子关系,等等。
当你决定要向父母表达愤怒之前,先考虑一下以下四个问题:
1. 你想要跟谁表达愤怒?是伤害你的人,还是那个知道你在承受伤害却不作为的家庭成员,还是两个都要?
2. 你希望从这愤怒的表达当中获得什么?你想要获得的东西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 你表达了愤怒之后,你希望和父母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4. 你有没有坚强到可以忍受父母的质疑以及挑战?
当你决定要向父母表达愤怒之前,必须要明白的事情:
1. 伤害过你的父母,可能很不喜欢他们失去对你的控制,更不喜欢被你指责自己的过错。
2. 你的父母可能对自己伤害你的行为完全不记得了,或者不承认他/她做过这样的事情,或者不认为他们这么做是在伤害你。
3. 向父母这样的“权威形象”表达愤怒,你需要很多很多的支持、演练和梳理,你在表达之后需要朋友、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
4. 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完美地完成愤怒表达。
你向父母表达愤怒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反应,因为他们的反应你没法控制,而是应该是为了【自己】,为了过去受伤的自己发声,为了现在勇敢的自己发声。你通过表达愤怒,告诉自己,【我才是我人生的主人】。
当你已经想好了,做好了准备,并且有足够的支持,可以向父母表达愤怒的时候,请立刻去做。不要让这样的想法缠绕你一辈子。更不要等到父母离世,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
==============================
手(致父亲)
作者:余秀华
我要挡在你的前面,迎接死亡
我要报复你
——乡村的艺术家,玩泥巴的高手
捏我时
捏了个跛足的人儿
哪怕后来你剃下肋骨做我的腿
我也无法正常行走
请你咬紧牙关,拔光我的头发
戴在你头上
让我的苦恨永久在你头上飘
让你直到七老八十也享受不到白头发的荣耀
然后用你树根一样的手
培我的坟
然后,请你远远地走开
不要祭奠我/不要拔我坟头新长的草
来生,不会再做你的女儿
哪怕做一条
余氏看家狗
http://c.m.163.com/news/a/BVABV67100963VRO.html
历史学家们,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君士坦丁堡大帝会突然的皈依基督教。古罗马立基督教为国教,很大的原因,估计是因为古罗马人的淫乱所导致的交配系统崩溃。要治疗这种性瘟疫,之前的那一套旧的交配系统已经无法再修补了,他们只能重建一套交配系统。
皈依基督教后的古罗马,便禁止了古希腊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奥运会,旗帜鲜明的禁止鸡奸,禁止兽交,禁止通奸,禁止乱伦。这对于被性瘟疫折磨的痛不欲生的地中海文明来说,基督教的出现,简直是对症下药。
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雅利安人带着他们的自然崇拜的诸神,和哈拉巴文明的诸神发生了文化上的交合,这种交合的产物就造成了印度人的宗教,出现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从印度人的大圣人甘地身上,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分裂。甘地在37岁时宣布了禁欲,这正是他能够被称为“圣雄”的原因之一。能够禁欲,并不是说甘地对性不感兴趣,恰恰相反,他早在13岁时便结婚,此后也一直在性爱的海洋中流连忘返。直到有一次,他与妻子做爱时,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件事便成了触动他后来禁欲的导火索。禁欲之后的甘地并非过着没有女人的生活。英国历史学家亚当斯曾在几年前出版的《甘地:赤裸裸的雄心》中披露,甘地在对外宣布自己禁欲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重要的“性欲实验”:与女孩共浴,且同睡在一张床上,但不能交谈任何性话题。甘地秘书的妹妹,也是甘地的私人医生,经常与甘地一起洗澡、同睡一床,但甘地对外人说:“我跟她洗澡时,是闭着双眼的。通过声音,我知道她正在使用肥皂。”
圣雄甘地的纵欲、禁欲和“性欲试验”,三种行为便对应了印度的三大主神。纵欲对应的是湿婆,禁欲对应的是毗湿奴,性欲实验(也就是冥想),对应的是梵天。
中世纪的欧洲人,他们一生只洗一次澡,衣服穿到死都不换,死了再遗留给子女继续穿。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外出殖民的时候,所到之处,当地的居民都被他们浑身的恶臭熏的捂着鼻子。法国人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巴黎满大街的粪尿恶臭,只好发明出来了香水。这种邋遢肮脏得可怕的卫生习惯,终于招致了比性瘟疫更严重的瘟疫,黑死病降临了。黑死病比古希腊人屁股上的花头菜,比古罗马人嘴上的生殖器疱疹更加要命。
这次黑死病,彻底动摇了欧洲人对基督教的虔诚笃信。相比以前的性瘟疫,这次瘟疫更加的可怕。虽然基督教帮他们战胜了性瘟疫,但是在黑死病面前,基督教束手无策。这种怀疑,催生了后来的宗教革命。宗教革命,又带来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动摇了基督教的性禁忌伦理,在意大利的城邦里,那些光腚大汉和光腚妇女们,又带着明晃晃的屁股回到了欧洲社会。他们象征着古希腊精神的复兴,象征着古罗马精神的复兴。那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主题就是永恒的光屁股大汉和光屁股妇女。
因为性禁忌的破除,欧洲人又开始变得肆无忌惮的淫乱起来,性瘟疫再一次降临在欧洲人的身上。这次爆发的性瘟疫,其杀伤力,要远甚肛门疣和生殖器疱疹,也远比淋病更可怕。它的名字叫梅毒。
生物的三大事,食物、交配和虚荣,如果去掉了交配和虚荣,只剩下了食物一件事,那活着真是一种锥心的煎熬。
中国历史上,从无大规模感染性瘟疫的记录,所谓的花柳病,也不过是一小撮无聊文人们的职业病。中国人没有因为交配系统的崩溃而出现族群退化,这要归功于黄帝。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这套天下治理模式的核心就是礼仪。华夏之所以被称之为华夏,就是先有服饰之华美,接着才有礼仪之博大。
2016年台风“莫兰蒂”期间,从9月14日20时至9月16日12时合计40小时降水量,厦门全市共有95个气象站(占全市站点的71%)超过100毫米,14个站超过250毫米,4个站超过300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海沧溪头水库,达366.8毫米。9月14日18时至9月15日10时期间,海沧溪头水库最大1小时降雨量101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海沧溪头水库最大3小时降雨量173毫米,达75年一遇。
中国普遍存在「代际创伤」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2084237/answer/64189657
例如复旦历史系教授孙沛东的《谁来娶我的女儿》,将上海很火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和50后60后人群结合起来研究发现,白发相亲,表面上是上一辈对下一辈婚恋问题的担忧,但其实上一辈潜藏了很多的心理需求,甚至心理创伤,包括对个人命运的焦虑和失控感,对社会和政府的不信任,个人价值观婚恋观的混沌,以及个人社交方式的各种问题等。这些问题,以一种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白发相亲)集中地表达出来,其能量之大,影响之深远,时至今日都还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们。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会把当时的政治运动的东西带入到与自己家里人的相处当中来,造就了所谓的权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顺从强者,控制弱者,容易产生偏见,敌视外群体,用简单粗暴地二分法看待周遭事物(周晓红,1997)。
许多的父亲对亲密关系表现出逃避和恐惧,这与PTSD患者在亲密关系里的障碍非常符合,而许多的母亲在亲密关系里呈现出消极攻击型特质(被动、固执、拒绝承担责任、埋怨)。
我建议每个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的人,试着去了解了解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历史,包括你的家人们在那个阶段的经历。这些事件看上去和我们非常遥远,但是请相信我,它们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无处不在。
在中国,代际创伤肯定是存在的,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造成了之后,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没有去回顾和反思,有没有去尝试修复和改善。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某些形式的创伤,我们是这么就背负着历史的伤痕,还是去做点什么。
(大概就这些吧,写完了心很累,回头想到什么再来更新吧。)
References:
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钻石是 20 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吗?真的没有价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72098/answer/24166918
因为完美主义者的我们眼里容不下一粒自身的灰尘,当这粒灰尘不仅掸不掉还越来越大时,我们简直要被逼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法容忍自己的神像出现裂纹。我们不能折磨别人,不能折磨命运,所以只有折磨自己。本质上与酒鬼没有分别。因为无处宣泄。
从当年我眼中的理想崩塌、失去活下去的动力、生命衰竭屡屡在抢救室捡回一命,到后来绝境逢生,反而因此拓宽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形成更完善的人格和更广阔的格局。
粉茶花(烈香)介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2f7a40102wrat.html
烈香,台湾名天香,又名醉香、千里香茶、香妃茶之美称。
开花为淡象牙粉红色,花瓣边缘具深粉红色隐带边。花瓣约30枚,假花瓣约10枚,牡丹型,中型花,花径8-10cm,厚6.5cm。
叶片暗绿色,7.5x4.5cm,基部近卵圆形,尾尖,叶齿钝而明显,叶面平整;株形开张,花期中至晚。
近年由新西兰引进,长势快,生长旺盛(跟下面链接矛盾)。
烈香茶花具有浓烈的茉莉花和玫瑰花混合香型,是目前世界上香味最浓烈的茶花;气味清香,利于睡眠,可使人精神放松、愉快。经研究发现烈香茶花能吸收空气中85%的甲醛,挥发的香味还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http://zixun.jia.com/article/388586.html
近年由美国引进。生长较慢(跟上面链接矛盾),不宜强度修剪,只需剪去病虫枝、枯弱枝和徒长枝。摘去过多的花蕾,每枝留1一2个,保持一定距离。及时摘去将近凋萎的花,以减少养分消耗,增强树势。
https://tieba.baidu.com/p/3524292084
https://tieba.baidu.com/p/2254814720
贴吧里介绍,烈香刚引进时稀罕,后大量繁殖,淘宝出货量巨大(江苏宿迁)。
烈香除叶艺稍差外,其花大、花美、味香,生长快,环境适应性强,栽培简单,遍布全国,易繁殖,优点之多超过很多名品。
红茶花(赤丹)介绍
http://baike.baidu.com/item/%E8%B5%A4%E4%B8%B9/318997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2f7a40102wrfp.html
赤丹,花顶生,无柄;花型完全重瓣,蔷薇型,有时开放射型。花大红色,属中型花,直径10-12厘米,花瓣70-80枚,7-8轮呈蔷薇形或六角形、螺旋形排列,花冠稍扁平;瓣质厚、端圆、富光泽,心瓣合抱如珠,有时大瓣中夹有数枚小瓣和雄蕊。文瓣花瓣8~9轮,倒尖卵形,阔匙形,尖端鸡心状,基部离生。
赤丹的花型变化较大,有时开出六角形的花型,有时也会开出牡丹型,花型多变,很少有规整的,即使在同一个公园里栽植在不同的地方开岀的花型都不同,甚至同一株树都有不同花型,也许这与温度、光照及肥料、水份有关。
原产中国华东地区,长势旺,开张。我国传统红山茶的佳种,山茶经典品种。花期中至晚。
茶花品种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5949604_1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5949604_1_2.html
红楼梦的真故事
周汝昌
·先 叙 衷 肠
上 编
第一部
·(一)一条大脉络:“大老爷”那边的人
·(二)王善保家的,费婆子,夏婆子,秦显家的
·(三)“二老爷”这边的侧室
·(四)两条人命——鸳鸯的冤案
·(五)“大老爷”的醋妒与蓄心
·(六)可怜的柳五儿
·(七)饿不死的野杂种——大司马贾雨村
·(八)望家乡 路远山高
·(九)铁网山打围的事变
第二部
·(一)祸不单行
·(二)老太太归天
·(三)巨变的展开
·(四)家亡人散各奔腾
·(五)一帆风雨路三千
·(六)云散 水流
·(七)万苦不怨
第三部
·(一)黛 钗 湘
·(二)好歹留着麝月
·(三)小红和贾芸
·(四)搬出大观园
·(五)“红楼隔雨相望冷”
·(六)娶宝姐姐
·(七)奇怪的夜话
·(八)金锁的预兆
·(九)时乖玉不光
第四部
·(一)来旺儿和他媳妇
·(二)旺儿的小子与彩霞
·(三)蜡油冻佛手
·(四)一个成窑杯
·(五) 狱神庙
·(六)小 红
·(七)后廊上的计议
第五部
·(一)不幸中之大幸
·(二)触目惊心的金麟
·(三)那一枚的下落
·(四)小红——救了凤姐
·(五)平儿——该掉一个过儿
·(六)扫雪拾玉
第六部
·(一)成窑五彩盅
·(二)感叹人生
·(三)创个新教
·(四)“药催灵兔捣”
·(五)“秋湍泻石髓”
第七部
·(一)对景悼人
·(二)转眼乞丐人皆谤
·(三)重到花家
·(四)苦味与领悟
·(五)佛门修艺
第八部
·(一)哭向金陵
·(二)逛庙的计谋
·(三)巧得真情
·(四)狠舅奸兄
·(五)姥姥是恩人
·(六)留馀庆
第九部
·(一)真宝玉的下落
·(二)南帆北舶
·(三)访玉逢缘
·(四)因画送玉
·(五)定计南游
·(六)处处风波
·(七)红袖楼头
·(八)香囊启红拂
第十部
·(一)迷离扑朔
·(二)除夕诗情
·(三)岁朝清梦
·故事完了的话
----------------------------------------------------------------
黛玉后来怎么样了?她是泪尽夭亡了。“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黛玉原是大观园内群芳的代表。所以她单单生在二月十二月,即古时的“花朝”(百花生日),而她作诗喜用“花魂”二字。她死时,是冷月无人,寒塘有鹤的境界。
黛玉的心,自知自己时间已经有限了,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千方百计惜其石、惜其人,为其人,助其人,凡有利于其人者,不管于已如何,皆愿为之,皆愿成之。
因此之故,她已向宝玉掬心建诚,说:我是不行了,你的心,我早尽明,不必多说。但我已不久于世,此乃天意。我去了之后,你必不能独生,那却不是慰我于地下的打算,正是我最痛心的办法。过去有言:你好,我就好。我永记此语。你的为人,必遭世路上的艰难险阻,没有个好帮手,是走不多远的。你如真心慰我,听我的话,和宝姐姐订了亲,她事事能为你思虑照顾周详,是你一生的大福分!你若错想了,怕对不住我,那就还是“白认识了我”,误会了我——还谈什么知己二字?我知道你和宝姐姐成亲之后,都不会忘记我。风前月下,柳夕花朝,你们会提起我们一起在园里的那些情景的……
她说到此,泪如雨下。
宝玉已经惊痛得完全木呆了,口中一字也不能吐。
这一夕密语,宝玉终生难忘。他日后无可如何,终于听从了黛玉的遗言,答应了与宝钗的婚事。
宝钗也不是个福寿之辈,她不爱妆扮,不喜陈设,住处像个“雪洞”,酒令中念个诗什么的,总没有一句是吉祥的话。“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处处预示着不吉的征兆。
宝钗没有与宝玉白头偕老。
“白首双星”,另有人在——那应在湘云身上。
----------------------------------------------------------------
清代的中国是个极大的帝王之国,历史的条件使大清国拥有毗邻的藩属之邦、区。藩属在政治名义上奉清廷为主国,但各有独立的主权。藩属有的提出向皇家求婚通好,为了邦交,这种求婚都是要应付的。于是,指派哪个皇女去远嫁藩王,便成为一个很伤脑脑筋的难题。
皇家在百难之中,生出一条秘计:让一个“替身”女冒了宫主、郡主之名,前往应婚就嫁,有愿者予以特恩,赦免相当的过错或负罪,并加表面上的宠锡。但实际上,谁个贵家大臣的爱女,也是万万不忍让她去作“王昭君的,大家都怕这种命运会落到自家头上来。
这时,荣府败势已显,正在岌岌可危之际,贾政已由内线探知,籍家之祸将不可免,惶急不可终日。忽然出于这个暗暗悬赏寻访愿嫁的旗家少女,而这又不仅仅是个“自愿”的问题可了,还必须少女本人的才貌出众,胆识过人,方堪此任。(“抄家”是俗常的口头话,官书上的文词叫做严“籍没”——即查抄造册登记没收的意思。)
这时,便出来了两位献策的“贵人”:一个是南安王老太妃,一个是北静王嫡妃,她们在贾母寿筵上亲见了贾府内的四位小姐,即薛、林、湘、探。她们建议传唤贾政,授意自择。
贾政闻命后,—回来计议,——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薛、林、史,都是亲戚,不属贾府所主,只有一个,就是三姑娘探春了。
贾政夫妇,在这种奇特罕有的事件上,一筹莫展,若向探春启齿,生怕不能如愿,反致难题更大。这儿,还有一个赵姨娘,哭哭啼啼,死活不让他“葬送”自己的亲生女!
谁知,这消息很快传到了秋爽斋,是翠墨从上房大丫头彩云等那儿听来的。探春知后,先是一惊。随即拿定主意,挺身而出,来到父亲面前,陈情说自己愿往。
贾政闻言,万分意外——又喜又悲,就告诉女儿此去的艰难,处境的不易,以及家人骨肉的难舍之情……,不知如何是好的五内煎熬……。
探春说,这些,孩儿已思虑再四,才敢出头的。因为,我一走,可换来特恩宽赦,家事可保;我自己虽远嫁不幸,总比抄家之后没入官家给人去做奴婢要强得多。所以我这一去,可望家里外头勉图各保平安,不致大灾大祸。如此,只得请父母暂舍不忍之心,别无他路可走了!
这就正是所说的“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十个字的真正内涵,这也就是探春大义超常、舍身救众的“脂粉英雄”之本色!
----------------------------------------------------------------
探春一走,没有一个可以接替凤姐(她病已渐重)。所以必须赶紧考虑让宝玉完了婚事,不然家政空位是不可想像的,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洞房花烛,宝玉面对着眼前的一切,如真似幻,恍在梦中,难以相信会有今日今夕之事,似悲似喜,又非悲非喜,他从来没有过的难言莫名的滋味在心中翻腾,似乎想流泪,可又目中无泪。如此久之,久之……。
他忽然抬头看时,只见宝钗还盛妆端坐在炕上,灯烛荧煌之下,却映出她脂红粉素的脸上满是泪痕浮溢。
照当时的风俗礼仪,此夕新娘是不能先开口的。还是宝玉见状,打破了沉寂:“宝姐姐,你今夜为什么如此伤感流泪?”
宝钗闻言,才答话说道:“我告诉你原因,只怕你也不信。”
宝玉道:“姐姐的话,我几时没信过?”
宝钗于是说道:“我不知怎的,只想着林妹妹,心里难过得很。”
宝玉一直无泪,一闻此言,泪如雨下。“姐姐怎么想起她来?”
“我自从她去了,没一日不想念她。你大约也不真懂我的心。”宝钗又接着说道:“我看我们这些园里聚会过的人,只有她的命是最苦了!”
后来宝钗向宝玉明言:“你不必学世人俗人,怕我想不开,怕我怎么过不去;我还懂道理。你只管为林妹妹尽你的情义,守你的信诚,那样我才欢喜,才更敬重你。只要你愿意,我们从今夜起,只作个名份上的夫妻,各不相扰,终身自洁,我也是乐意的。你若不信我的真心,假意儿敷衍周旋我,那倒是既诬了我,也失了你自己的真性情。”
宝玉听了这一夕话,字字句句如金如玉,方知宝钗才是最理解他的真知已。他起身向宝姐姐行了深深的礼,敬她尊她,比先十倍百倍。
二人起身,乘着末卸装的大红礼服,向案上设了一个小小的宣炉,焚上一支香,供上黛玉遗下的一件佩玉和绣囊,俩人一齐流泪向着炉香默默行礼祷祝。宝玉知道宝钗这一日间是太累了,遂劝她快些卸妆安歇。他自己,却向案上打开砚匣,调墨濡笔,沉吟断续,不知在写些什么。
就这样,直到微熹破曙。
世上的人,谁也难知他们二人的新婚之夜是如此度过的——告诉他,他也不相信。
----------------------------------------------------------------
袭人最后还是走了。她临走时嘱咐宝玉:别人都可不留,只好歹留着麝月!这个愿望和安排,倒真地实现了。
麝月确实在钗、玉二人成婚后,还跟着他们夫妇,是园里唯一的一位“故人”了。
然而,有宝钗为妻、麝月为侍的宝玉,不久却忍心地离开了她俩,独自出家去了!
这些后话,暂且慢表。单说那叮嘱务必留着麝月的袭人,又往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她是背信弃义,毫无品格的轻薄人,不值多论。这又是让俗说伪续给欺蒙了,事情完全不是那样子的。
原来,袭人之去,不但是不得已的,而且也是为了保护宝玉的安全,自愿牺牲的勇毅之女。
那时,贾府大势已去,众家仇者嫉者纷纷来攻,皆欲染指。财货珍玩之外,贾府出名的就还有一项——美女。
于是,出现了“抢红”的局面。
像南安老太妃那样,她目见府中众女,果然个个出色,不知夸哪个的是好。她为了使自家的女儿们得以逃避“和番”,才“推荐”了探春。忠顺王府那边闻风,也就来讨过府里的姑娘。到此,又来催讨,再无可推了——可是已经没人可去充当“赎罪羊”了,贾政、王夫人等愁得寝食难安,一筹莫展。忠顺王府遣人来说话了,点名只要宝玉身边的人,如不从命,则对公子即有不客气的行动!当此之际,举家失色——因为唯一合身份要求的人只有袭人一个,而袭人并非府里“买断”“死契”的家奴,她有家里人,自主权还不能由贾府擅夺。于是只好来找袭人本人,探她的心意,姑作一试。
事情揭明之后,明敏冷静的袭人,毅然表示,见府中处在万难之境,为了解救,更为了保护宝二爷的身命,免遭不测,自己愿意到那王爷府里去,作妾为奴,吃苦受辱,一切甘愿。
袭人临行,阖家以礼相送,痛哭一场!
袭人到了那边,人家是居心侮辱贾氏,特将她赏与戏子为妻——戏子者,当时是一种“贱民”,一般人(良家、百姓平民)是不肯与之通婚的。
谁能想到:袭人被赏与了谁?却是小旦琪官,蒋玉菡。
袭人为了纪念与宝玉的旧情,临别时特将那年的大红血点茜香罗汗巾子系在腰间,及蒋玉菡一见,大吃一惊,问起你这汗巾子从何而来?袭人备述原由,感叹往昔。两人相对,也不胜其欷歔凄惜之情。
他们夫妻二人境遇很不坏,因知宝玉贫困日甚,时时设法暗中救济。不想后来宝玉竟又弃家为僧去了。二人听知,愈加伤感,便比先加倍地出力,供养宝钗(与麝月)这位孤独无告的少妇,尽力竭诚,一直到宝钗也不幸早亡。
他们也不断各处寻访宝玉离家后的踪迹。
----------------------------------------------------------------
历经辗转,颠沛流离,贾宝玉后来和史湘云一起生活到“白首”。
史湘云,在书中第二十回随一句“史大姑娘来了”凭空出现,重要角色中唯独她没有容貌的描写。张爱玲认为,林黛玉是从史湘云“剥离”出来的,根据童年的回忆,想像虚构的角色,史湘云才是后来最重要的角色,所以林黛玉必须死,为史湘云让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宝黛“三角恋”的写法确实是“庸俗化”了。
----------------------------------------------------------------
洛神和北静王的爱妾
还有一种可能: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又无奈娶了宝钗。黛玉嫁后不久身死,宝玉得知悲极出家。
现实中,作者的爱人一定是嫁到了位居于上,令他敢怒不敢言的人家。作者并未打算将结局部分流传出去,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或不肯继续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已有多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前80回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
宝玉祭金钏,在水仙庵,供洛神的地方。
茗烟说了段特别奇怪的话:“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
茗烟说金钏姐姐就罢了,怎还有“妹妹”的事?大户人家管丫环叫“妹妹”么?还有:“知己之间”?!宝玉跟谁是知己?
更奇怪的是宝玉回家撒的谎:“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宝玉什么借口不能找,那时候能随便咒人家(别说王爷家了)死人的么?而且,贾府从上到下的人对这个谎居然毫无反应!原因却是:宝玉撒了个极易揭穿的谎,贾家却不能揭穿这个谎,因为,那不是谎,而是真的!
作者毁掉了后三十回,但他没有毁掉黛玉之死!他给“移花接木”到这儿来了!
那位跟洛神似的“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就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也就是林黛玉。
“茗烟”,明言也。这是他在书中说的唯一有用的话,他说宝玉在祭知己,这知己除黛玉再无他人。
书中所有线索在这里收拢了——黛玉便是北静王的爱妾,黛玉应是自杀。